褒姒为什么不会笑?
周幽王真的是个昏君吗?
西周真的灭亡于一个场“烽火”和一个女人的微笑吗?
褒姒到底会不会笑,我不知道,或许她真的笑点超级高,有几十层楼那么高也说不定,
又或许其实她是个面瘫,周幽王的审美情趣异于常人也有可能。
但我认为西周的灭亡,总体上跟这个女人关系不大,而是跟他的儿子关系比较大。
至于我们从小就知道的“烽火戏诸侯”的历史典故,那真的只是一个故事而已,更准确点说,它是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“谣言”。
首先,西周时期存不存在“烽火传讯”,就是个大问题。
我们姑且相信有吧。
但问题是,点燃烽火,传递讯息,是需要烽火台的。
周天子召集诸侯打仗全靠烽火台的话,那他妈这是要在上百个诸侯国里修成千上万的烽火台啊。
展开剩余92%是什么样的傻子君主,才会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,到处修烽火台的。
所以,烽火台只可能是修在与敌人对峙的边境地区,像长城那样。
或许有人会说,也许西周的烽火台只修在与敌人对峙的诸侯边境线上。
拜托,周王室直属领地周围,最大的一个敌人是西北面的犬戎,而跟犬戎接壤的诸侯国屈指可数,不可能就得着那么几个诸侯使劲地薅吧。
其次,烽火只具有预警的作用,让周边的军队提高警惕性,让老百姓及时撤离。
而不可能是周天子调集诸侯军队的命令。
完整的作战命令至少也要包括了时间、位置这两个要素吧。
诸侯们怎么知道大王在哪里的?
周王室不是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宗周城啊。
最后,古代集结军队那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吗?
诸侯召集各自的部队,除了士以上职业军人可以迅速集结,农民兵是能一下子就召集起来的吗,农民不种地啦?
另外,打仗后勤也是个大问题,古人发动战争,一般会选择秋收以后有了粮食,才会出动、一般不会选择农忙的春夏时期。
即便有外敌入侵,在没有足够大军开拔的粮食的情况下,只能放任敌人攻破防线,等凑够粮食了再回去找场子。
西汉初年为啥打不过匈奴,就是国家经济不行,粮食不够,没法子把精力都放在军事上,去反攻敌人。
周幽王点个烽火,诸侯就要屁颠屁颠跑来,那么,即便诸侯足够忠心,从军队集结到行军至周幽王身边,最近的诸侯估计也要花十天半个月的吧。
周幽王啥正事不做就在这干等着?褒姒妹子还笑得出来?
更夸张的是故事里还说,这货连续点了好几次呢。
诸侯们在不知道敌人在哪里、周幽王是否安好的情况下,可能贸然发动军队吗?
这就好像你大佬给你打电话,说我被人砍了,然后电话断了,你没法联系上他。
这种情况下,你怎么去营救你大佬?
至少也要先通过各种方法,联系上人,知道他在哪里被砍,人还在吗、砍他的人多不多,有几个兄弟去了,我这样贸然去了会不会“送菜”,这些问题吧。
更何况,清华简,以及《竹书纪年》根本就没有这个故事的记载。
反正,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个故事,从逻辑上讲,能吐槽的地方不要太多。
既然烽火戏诸侯不存在,那么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导致亡国也就没可能了。
那么,西周又是怎样灭亡的呢?
西周灭亡因素很多很多,讲起来可能几天几夜都讲不完,我们今天只是单纯从周幽王的视角来简单捋一捋
首先、周幽王他的老父亲周宣王晚年吃了好几次败仗,再加上周王畿附近天灾不断,导致粮食减产,人口锐减,周王室的实力不足以对内震慑诸侯,对外压迫敌人。
单一诸侯的实力或许还不能威胁到王室,但诸侯开始强大起来却是毋庸置疑的。
这个问题其实在周幽王的曾爷爷周夷王时就已经出现了。
王室衰落到诸侯都不主动来朝见,苦巴巴等到来朝见的诸侯,周夷王还要回礼,天子的权威性大打折扣,号令诸侯也有点力不从心了。
周宣王虽然通过战争,短暂按住了躁动的诸侯,但他晚年连续吃了好几次败仗,之前的努力完全付诸流水。
等到周幽王时,他要面对的国家,就是一个烂摊子,特别是在他的西边,有个小弟比较强,还跟犬戎很暧昧。
这小弟的名字叫做申国。
西周中晚期的申国疆域囊括了华山南北辽阔的土地,方圆数百里,放在封国不过百里的诸侯里,已经算是第一梯队。至于申国为什么这么强,篇幅有限,有机会再聊一聊。
另外,申国还有三个共同进退的盟友,它们是吕国、许国、缯国。其中,吕国与许国跟申国都出自姜氏、也就是齐国姜尚的那个姜。而缯国则与犬戎关系十分密切。
周本来是小邦,能够成为主宰天下的至尊,姜氏出了很大力气,所以姜氏出过很多王室重臣,且西周有十二王的王后出自姜氏,这有点像辽国耶律氏与萧氏的的世代联姻,双方都是国族。
周幽王的王后也是按照惯例取得姜氏女,这个姜氏出自申国。但此时的政治形势对周王室来说,不容乐观。
周王朝的分封制是以姬姓为主干的,《荀子》中就说,周初大封建,诸侯七十一,姬姓就占了五十一个之多。
这种比例,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,还能够让外姓诸侯伏低做小,但等到周王室衰落的时候,那么,姬姓与外姓之间的矛盾必然恶化。
申国的强大,就是这种关系恶化的体现,姬姓已经不能抑制住外姓诸侯的坐大、
长此以往,说不定申国就会来一次“汤武革命”。
周幽王看着申国与吕、许两个姜氏国在王畿边上眉来眼去,心里急啊,更雪上加霜的是,他们还把跟犬戎搞基的缯国拉进了小圈子中。
这是想要做什么?
周幽王怎么看,都感觉那么像老祖宗周文王搞的那一套啊,内联诸侯,外结夷狄,是不是等到下一代,就要誓师东进,灭周兴申啦?
再这么搞下去不行啊。
可你又不能够去直接讨伐人家申国。
干坐着不行。
周幽王苦思冥想,该如何来压制申国的野心呢?
褒姒的到来,更准确点说,褒姒儿子伯服的降生,让他找到了灵感。
一切先从后宫动手。
直接点说,就是通过废继承人的方式,来试探申国的反应。
废继承人这一招,历史上屡见不鲜,很多时候,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,而是为了政治斗争。
周幽王想要通过废掉姜氏给他生的嫡长子姬宜臼这个手段,来达成他削弱申国的目的,此时的申国领导人是姬宜臼的亲舅舅。
如果顺利废掉继承人,那么说明申国实力还不够,他们的小联盟,还不敢向煌煌大周发起挑战。同时,也能趁机削弱申国在王畿的影响力,打击申国在他们那个联盟中的权威。
毕竟,做大佬就要够顶,让小弟们永远看到你刚强的一面,柔柔弱弱啥也而不敢做的大佬,都已经被沉江了。
如果,申候跳出来反对,那么这对于周幽王也是机会,一步步挑战申候的耐心,最好将其逼反,这样就有理由直接把他给做掉了。
但周幽王明显没有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玩这招,你得拥有玩到最后的资本。
周幽王没有考虑到,如果申候真的反了,他拿什么抵挡叛军?
周王室江河日下,老父亲打姜氏之戎,南国之师,把精锐部队都葬送掉了,而且这几年老天爷不上饭吃,天灾人祸不断,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。
而周边的姬姓诸侯,虽然没表现出什么野心,但大佬的掏空了身体的状态,还是看得出来的。
他们或许不会押注申候,但也不会看好王室,最好的立场就是,坐山观虎斗,等你申候跟王室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,我们再来接盘。
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,这些诸侯真就是这么想的。
周幽王有没有成功废掉太子,史料中的记载并不明确。比如《史记·周本纪》的说法就是周幽王刚想要废后,再废太子的时候,申候就反了。
而到了《史记·晋语》则又变成“王逐太子宜臼,太子出奔申,申人、缯人召西戎以伐周,周于是乎亡。”
同一本书,两种说法,太史公校对稿子不细致的情况又出现了。
但无论那种说法,周幽王废太子的心思,申候知道了,并且立即付诸行动,召集吕、许两个小弟,让缯国联系好基友犬戎,大家一起去宗周发大财。
周幽王的谋划彻底玩脱了。
王师根本扛不住五军联盟进攻,也没有一个诸侯本着应有的义务前来搭救他。
所以他死了,周王室的衰弱不堪彻底暴露在了其他诸侯面前。
等周幽王死了,吕国、许国立即拥立宜臼为王之后,就直接跑路回国了。
因为把犬戎这只恶犬放进来后,联盟分赃不均,立马瓦解,为了继续在华夏圈子里混,这两个小国只能立周平王来糊弄一下诸侯了。
苦逼的周平王宜臼看着自己的王畿境内,犬戎横行,家不成家,国不成国,日子没法过了!
而到了这时候,会投机的诸侯,立马就跳出来“主持正义”了。
它们就是“觉悟”最高的齐、晋、秦、楚四国。
宗周不能呆了没关系,我们大周不是还有成周嘛、那可是周公他老人家废了好大力气才营建起来的天下之心啊。
大王迁到成周去最合适了,让我们君臣携手,重建辉煌,恢复山河吧。
这四个国家就这样护送着孤苦无依的周平王迁到成周。
至于迁都这个事情,是周平王主动提出来的,还是诸侯撺掇的,这就没人知道了。
不过从后来发展来看,周平王其实没得选择。
迁都是饮鸩止渴。
放弃宗周,意味着放弃了周王室苦心经营几百年的地盘,这一区域也随着迁都之后,落到了诸侯的手中。
周王室从此之后只能看小弟的脸色讨生活。
但宗周已经没有被犬戎霍霍不成样子,周王室直属军队早就消耗完了,拿什么来驱逐犬戎?
所以,为了自身安全,能够继续做个体面人,周平王只能迁都。
这便是东周的开始,也是春秋战国的开始。
之把周朝分成两段时期,并非只是周平王迁都那么简单,周王室没有了最强大的军队,最大的地盘,自然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话语权。
而当周天子失去话语权的时候,也就意味着,诸侯们失去了领导者,他们便可以无视以前的规则,肆无忌惮地壮大自己,互相征伐了。
所以说,人活着,实力最重要,当没有了实力之后,曾经尊重你的人、敬仰你的人、给你鞍前马后的人,转眼就变成让你痛不欲生、悔不当初、欲仙欲死的陌生人。
最后,褒姒笑了吗?
周幽王才不关心褒姒笑不笑呢,她只是他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工具人。
悲哀的时,这个工具人,还要经历千百年来的鞭挞,成为帝王们教育下一代的经典反面教材。
简直比窦娥还冤啊。
话说回来,中国古代文人的下限还真的是挺令人无语的,为了证明女人是男人最大的祸害和障碍这么个主观性极强的观点,历史也可以随意编造,谣言张口即来。
更可笑的是,这个错漏百出的故事,让这片土地上的人,至今令人深信不疑。
最后,谣言止于智者,杜绝谣言,从我做起。
发布于:天津市